上星期一晚上,開始覺得手腳冰冷,頭暈和腰酸背痛,一量之下發現體溫升至102度,但因為沒甚麼其他不適,也不以為意,戴上口罩便繼續餵奶。吃了家中的退燒藥,溫度降了一點,但還是徘徊在99-100之間,加上左邊的乳房有點痛,也只好乖乖去看醫生,結果醫生一看就診斷為「輕微乳腺炎」。
乳腺炎是讓媽媽們聞風色變的一種炎症。病因是由於餵哺次數不足、寶寶吸吮的技巧不好或是媽媽休息不夠而引致乳腺閉塞,若不及時擠通的話,就會變成蜂窩組織發炎。病徵是胸部會出現硬塊及腫痛,發高燒,畏寒,肌肉酸痛(全都應驗了...)等。
從來沒想過乳腺炎會找上我,因為我可是很勤力的奶媽哦! 不過回想起來,也許是因為前陣子手痛,沒有好好把寶寶喝剩的奶擠出來,或是陪月請假的那兩天嚴重休息不足所致,又或是最近兩星期愈來愈懶,半夜都沒起來泵奶,一睡就是六、七小時(這個可能性最大 -_-)。
醫生開了抗生素和消炎藥給我,過了一天,高溫是退了,可是硬塊和疼痛依舊伴隨,經過熱敷,還有陪月和馮生狠狠地按犘痛處,情況仍然時好時壞,加上手痛,我的心情簡直跌至谷底。還得每天五、六次流著淚對痛處出力按下去,真是一種煎熬耶...
在絕望之中,我從網上找來各種小偏方,包括:橙汁溝米酒,金針豬腳湯,以蔥水熱敷,吃卵鱗脂(一種人體也有的營養素)。果然情況開始有好轉! 但因為我是在同一天內試了所有方法,根本不知道是哪一種生效了(笑)。就這樣努力了四五天,硬塊才差不多全退去,算是十分幸運了,我身邊就有兩個朋友就曾因乳腺炎要開刀,把發炎的組織拿出來呢。
聽說乳腺堵塞的復發率是很高的,所以自此以後,我再也不敢怠慢了,寶寶一吃完奶,我就會用手或奶泵把剩下的奶擠出來,每天吃一粒卵鱗脂(反正沒有害),希望乳腺炎不會再找上我!!!
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
Shuuu!
家中多了這個新成員後,其中一個最大轉變就是:大家都變成 --- 賊!
走路要踮起腳尖,說話要放輕聲,關門要花上十秒鐘慢慢慢慢扭開,一不小心碰到東西發出聲響,會被「同黨」歧視,全因為新成員聽覺極靈敏,又很淺睡,易醒的程度是:在兩米以外撕開一個郵票都會令他驚醒(!!!),我媽說那是因為初生嬰兒神經系統未完全發展,我倒覺得是太發達了吧... 而他一旦醒過來,就會大哭大鬧吵著要吃。
記得那時候姐姐有了寶寶,在家裡會躡手躡腳的樣子,我們都曾笑她;還有好友張太為了張生太大力關門而罵他,我們也曾覺得誇張。現在可謂風水輪流轉,完全明白了。馮生起初也會「呯」地關門,不以為意,那是因為他沒體會過哄寶寶睡的痛苦,後來他照顧多了,現在也慚慚變得小心翼翼了(感動)。
有點懷念從前,我倆愛在家大聲唱歌的日子......
走路要踮起腳尖,說話要放輕聲,關門要花上十秒鐘慢慢慢慢扭開,一不小心碰到東西發出聲響,會被「同黨」歧視,全因為新成員聽覺極靈敏,又很淺睡,易醒的程度是:在兩米以外撕開一個郵票都會令他驚醒(!!!),我媽說那是因為初生嬰兒神經系統未完全發展,我倒覺得是太發達了吧... 而他一旦醒過來,就會大哭大鬧吵著要吃。
記得那時候姐姐有了寶寶,在家裡會躡手躡腳的樣子,我們都曾笑她;還有好友張太為了張生太大力關門而罵他,我們也曾覺得誇張。現在可謂風水輪流轉,完全明白了。馮生起初也會「呯」地關門,不以為意,那是因為他沒體會過哄寶寶睡的痛苦,後來他照顧多了,現在也慚慚變得小心翼翼了(感動)。
有點懷念從前,我倆愛在家大聲唱歌的日子......
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
奶媽的感想
在我懷孕以前,對「餵人奶」的唯一概念就是「愉景灣的外國人都會在咖啡店餵人奶耶,好酷!」,僅此而已。一直到懷孕中期,開始學習照顧寶寶,才慚慚認識母乳的好處,也是在那個時候下決心要餵母乳的。
「餵母乳不容易,必須要堅持一點」這幾乎是所有母乳媽媽的心得,為甚麼呢?
餵母乳是件讓人身心俱疲的事,尤其是起初的一個月,差不多每兩小時就得餵哺,有段時間我甚至連睡衣也懶得扣上(!);
要是姿勢不正確,不只會腰酸背痛,還大有機會被寶寶咬破乳頭(!);
擔心身體沒能製造足夠的奶水(但同時擔心的心情正正會影響奶量! 死未!);
還會擔心寶寶吃不飽,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吃了多少;
懷胎十月已經不能吃魚生咖啡蝦蟹鴨鵝,往後的一年也要繼!續!戒!口!;
絕少私人時間,即使你把奶泵出來交給其他人餵,也得每三小時泵一次奶;
那為甚麼不少媽媽仍然堅持餵母乳呢? 除了因此母乳真的比牛奶有益得多,也因為做「奶媽」真的很有滿足感!! 想想看,靠自己的力量(?!)就能把他養得肥肥白白,而不需要任何其他食物,即是如果把我們倆母子丟到荒島,都不會餓死耶! 至今仍覺得這很神奇,而且那種親密感是獨特又強烈的。想得再簡單一點,我們可是哺乳動物呀,實在沒甚麼理由不去餵哺自己的孩子吧,對嗎?
已經成功地餵人奶一個半月了,對於沒開過家中那罐「後備」奶粉,坦白說我真的為自己感到驕傲! 謝謝馮生的支持,前面的路還很長,有時候真的很累,但我不會放棄的,目標是一年!
「餵母乳不容易,必須要堅持一點」這幾乎是所有母乳媽媽的心得,為甚麼呢?
餵母乳是件讓人身心俱疲的事,尤其是起初的一個月,差不多每兩小時就得餵哺,有段時間我甚至連睡衣也懶得扣上(!);
要是姿勢不正確,不只會腰酸背痛,還大有機會被寶寶咬破乳頭(!);
擔心身體沒能製造足夠的奶水(但同時擔心的心情正正會影響奶量! 死未!);
還會擔心寶寶吃不飽,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吃了多少;
懷胎十月已經不能吃魚生咖啡蝦蟹鴨鵝,往後的一年也要繼!續!戒!口!;
絕少私人時間,即使你把奶泵出來交給其他人餵,也得每三小時泵一次奶;
那為甚麼不少媽媽仍然堅持餵母乳呢? 除了因此母乳真的比牛奶有益得多,也因為做「奶媽」真的很有滿足感!! 想想看,靠自己的力量(?!)就能把他養得肥肥白白,而不需要任何其他食物,即是如果把我們倆母子丟到荒島,都不會餓死耶! 至今仍覺得這很神奇,而且那種親密感是獨特又強烈的。想得再簡單一點,我們可是哺乳動物呀,實在沒甚麼理由不去餵哺自己的孩子吧,對嗎?
已經成功地餵人奶一個半月了,對於沒開過家中那罐「後備」奶粉,坦白說我真的為自己感到驕傲! 謝謝馮生的支持,前面的路還很長,有時候真的很累,但我不會放棄的,目標是一年!
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
媽媽手
話說從懷孕八個月開始,我的手腕便隱隱作痛,情況是這樣的:把手掌張開的時候,手腕骨會像電擊般刺痛。這種痛一直維持到寶寶出生,可是只要熱敷一下,動作小一點也還能接受。
直至上星期日陪月放假,抱了寶寶大半天,手痛忽然嚴重了,痛得甚至連鈕扣也扣不上,更別說抱寶寶了,根本照顧不了自己。試過自己冰敷、電療也不見好轉,最後忍不住看了骨科醫生。這種「媽媽手」的正式醫學名稱為「狹窄性肌腱滑膜炎」,是由於姆指附近的肌腱發炎,導致疼痛無力。醫生檢查後說我的炎症不輕,單靠吃藥很難好起來,最後決定注射類固醇。我知道類固醇有它的副作用,而且也不便宜,可是這幾天被手痛折磨得很沮喪,一天到晚哭五六次,須知現在我憂不但會傷身,還會影響奶量,權衡過後才下了這個決定。
雖說這是最快見效的方法,但那支針也挺嚇人的,我看著整整有三厘米長的針(!!!)一點一點刺進手腕的痛處,心想:「#$@$%,你最好給我生效...」注射一小時後麻醉劑退去,那種痛更是難受,就像有人用鎚不停敲打你的手腕骨,我痛得在回家的船上就哭出來了,過了兩天,總算慢慢見效了,雖然手還不能張開,但至少疼痛減輕了。
雙手都不能用,像殘廢的感覺真難受,又不能抱寶寶,更擔心影響生計,以後也不能彈琴... 希望乖乖繼續做物理治療,終究會痊癒吧。
直至上星期日陪月放假,抱了寶寶大半天,手痛忽然嚴重了,痛得甚至連鈕扣也扣不上,更別說抱寶寶了,根本照顧不了自己。試過自己冰敷、電療也不見好轉,最後忍不住看了骨科醫生。這種「媽媽手」的正式醫學名稱為「狹窄性肌腱滑膜炎」,是由於姆指附近的肌腱發炎,導致疼痛無力。醫生檢查後說我的炎症不輕,單靠吃藥很難好起來,最後決定注射類固醇。我知道類固醇有它的副作用,而且也不便宜,可是這幾天被手痛折磨得很沮喪,一天到晚哭五六次,須知現在我憂不但會傷身,還會影響奶量,權衡過後才下了這個決定。
雖說這是最快見效的方法,但那支針也挺嚇人的,我看著整整有三厘米長的針(!!!)一點一點刺進手腕的痛處,心想:「#$@$%,你最好給我生效...」注射一小時後麻醉劑退去,那種痛更是難受,就像有人用鎚不停敲打你的手腕骨,我痛得在回家的船上就哭出來了,過了兩天,總算慢慢見效了,雖然手還不能張開,但至少疼痛減輕了。
雙手都不能用,像殘廢的感覺真難受,又不能抱寶寶,更擔心影響生計,以後也不能彈琴... 希望乖乖繼續做物理治療,終究會痊癒吧。
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
第六週的發展

六週大的Kaden,體重增至十一磅,根據生長線不多也不少,很標準呢。樣子愈來愈成熟,可是仍然看不出像誰(-_-);頸、腰和腳變得更有力,從前會乖乖趴在大人身上,現在老愛抬起頭到處張望,可是因為未能控制,偶然會前後左右的搖晃,像喝醉酒一樣;掃風也沒以前容易了,因為他會用挺起腰支跟你抗衡 (還會發出不滿的叫聲!);此外表情和聲音也豐富了一點點,撒嬌的時候會扁起嘴巴,好可愛;食量從以前的4 oz增加至5 oz,而且近幾天埋身吃的時候也能吃上半小時呢,大有進步!(讚)
很有力的頸~
最近抱著他的時候,明顯覺得他長大了,重了,力氣大了,頭大了,相比初生的時候,小手變大了很多,幾乎可以握著我整隻食指了,看著就有種不捨的感覺,但有時候又希望他快點長大可以跟他玩,好矛盾...
有看到手指的形狀怪怪的嗎? 那是因為我們把他的手印下去的時候,他突然發脾氣猛抓了一下... orz
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
第四個「懷孕」階段

懷胎十月,共分前、中、後三個懷孕階段。最近看了一段短片,說到很多父母都期望衫生寶寶能夠自己乖乖睡十二小時不用理他,但事實是不可能的。對此,他有這種看法:
很多動物的新生兒一出生就會走路甚至會照顧自己了,那是因為他們需要求生。而人類是靠智力去生存的,可是懷胎十個月未足以讓腦部完全發展好,然而母親的肚子又未能讓寶寶多住三個月,所以他們就約定,寶寶早三個月離開擠迫的子宮,但母親必須繼續好好照顧他,這就是所謂的「第四個懷孕階段」。
很多動物的新生兒一出生就會走路甚至會照顧自己了,那是因為他們需要求生。而人類是靠智力去生存的,可是懷胎十個月未足以讓腦部完全發展好,然而母親的肚子又未能讓寶寶多住三個月,所以他們就約定,寶寶早三個月離開擠迫的子宮,但母親必須繼續好好照顧他,這就是所謂的「第四個懷孕階段」。
很多父母覺得一天照顧寶寶十二小時已經很累很辛苦了,那是可以理解的,但請想想看,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,是受到整整十個月每天二十四小時的照顧的啊,要吃便吃,要睡便睡,被緊緊的包著,於是他期望出來後也是一樣的。
雖然聽起來有點瞎掰,但我倒是很喜歡這種說法。尤其是有時候寶寶即使洗了澡吃飽了,還是吵著要抱,這個時候只要想想這個理論,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了,畢竟他也需要時間適應這個世界呀。
雖然聽起來有點瞎掰,但我倒是很喜歡這種說法。尤其是有時候寶寶即使洗了澡吃飽了,還是吵著要抱,這個時候只要想想這個理論,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了,畢竟他也需要時間適應這個世界呀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